全国首批试点

陆士桢: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

  • 发布日期:2020-12-18 17:4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 作者:
  • 字体大小:
  • 打印:

第一部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定位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方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志愿服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志愿服务与党的执政理念、目标有高度的同质性;

2.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党的群众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组成,也必然在其思想系统的指导下快速健康发展;

3.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在新时代的根本定位,志愿服务发展要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向统一,步调一致,融为一体;

4.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是志愿服务的根本目标;

5.“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动社会文明是志愿服务的根本功能,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志愿服务的着力点。

第二部分:进一步探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着力构建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匹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从伦理、模式、运行三个方面全面融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和结构中;

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涉及政策法规体系、科学运行体系、组织队伍建设体系、社会支持体系等等基础建设;

志愿服务纳入全面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共建共享平台;

动员社会参与,搭建民众奉献爱心的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基层自治制度;

健全社会组织建设管理体系;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体系建设。

(二)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实践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实践特点——“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 ;

搭建日常互助服务、抗险救灾服务和大型活动服务三种基本志愿服务类型的中国模式,完善独具特色的组织动员体系、管理运行模式和全面的保障体系,推进品牌建设;

进一步发扬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在组织动员,综合服务,专业化等方面的优势;

探索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着眼于群众最急需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的服务模式—— “把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方面”。

第三部分:建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文化

(一)文化价值建设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

明确“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强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强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赞扬志愿者“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

明确要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强调“积极向上向善”,要“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二)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

全世界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志愿精神最为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当代志愿服务价值同向、精神相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雷锋精神秉承的崇高理想,人民情怀,奉献精神和投身民族复兴的思想内涵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基础和源头。

第四部分:坚持志愿服务的人本属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发挥志愿服务立德树人的教育引领功能

志愿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

青年志愿者——“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行动纲领;

“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和进步,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

用行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

(二)在志愿服务中推动社会每一个个体全面融入时代

激发自我实现的动力——使服务的过程成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有效平台;

注重服务内容的拓展——实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良性互动,全面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

增强对志愿服务一些核心价值的认知和体验——如人的本性是利他、民主法制社会每一个公民都需主动承担责任等理念,促进个体对于精神现代化的追求;

注重个体的积极参与——激发个体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态度,促进快乐生活,从精神、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注重获得充分的自我和社会肯定——增强多元满足的体验。

(三)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积极促进社会融合

注重增强集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推动与他人、社会和谐共处观念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

注重自我外化和个人权利的有机统一——体验参与中各种强制力量之外的自由选择,推动作为社会个体的广泛性民主参与;

注重情感体验——体会自己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孤离感与不平衡感的化解,促进社会情感的融合;

重视对组织活动及组织自身的融入——在服务中认识、体会组织规范,提高组织素养;

注重提升自我的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从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等多方面全面促进自身成长。